新闻中心
首页 >  新闻中心
人眼安全激光雷达的新篇章:红外无重金属量子点传感器
日期:2025-09-12  人气:29

在自动驾驶、环境感知和精密测绘等领域,激光雷达(LIDAR)技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。然而,传统激光雷达系统面临成本高昂、材料有毒以及对肉眼可能存在风险等挑战。近日,ICFO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他们利用一种无毒、环保的红外量子点材料,开发出了高性能的短波红外(SWIR)传感器,为构建下一代灵敏、快速且“人眼安全”的激光雷达系统铺平了道路。


为何选择短波红外(SWIR)?

短波红外(通常指波长在1-2微米之间的光,特别是1500纳米左右)拥有独特的优势:

  • 人眼安全:该波段的激光不易聚焦于视网膜,因此可以在使用更高功率时仍保证安全,从而探测更远的距离。
  • 抗干扰能力强:相较于可见光,SWIR能更好地穿透雾、霾、烟尘和雨水,在恶劣天气下提供更清晰的视野。
  • “不可见”的探测:SWIR光对人眼不可见,非常适合用于需要隐蔽性的监控和传感应用。

尽管前景广阔,但传统的SWIR光电探测器通常基于铟镓砷(InGaAs)等材料,这些材料制备工艺复杂、成本极高,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科研和军事用途,难以普及到消费和汽车市场。


量子点:颠覆性的解决方案

胶体量子点(CQDs)作为一种溶液处理的半导体纳米晶体,带来了转机。它们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方式(如旋涂、喷墨打印)制成薄膜,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。然而,此前高性能的SWIR量子点大多含有铅(Pb)或汞(Hg)等有毒重金属,其应用受到环保法规(如欧盟RoHS指令)的限制。

ICFO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碲化银(Ag₂Te)——一种由无毒元素组成的材料。虽然基于Ag₂Te的量子点此前已被开发,但其器件性能一直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

  1. 高暗电流:在无光条件下存在的电流,会产生噪声,淹没微弱的返回信号,极大限制探测距离和灵敏度。
  2. 有限的线性动态范围(LDR):难以在同一场景中同时清晰分辨非常暗和非常亮的物体。
  3. 响应速度慢:无法快速响应光脉冲,从而限制了测量速度和精度,这对高速激光雷达至关重要。

ICFO的突破:性能飞跃

在Gerasimos Konstantatos教授的带领下,ICFO团队通过创新的材料合成和器件后处理工艺,成功攻克了这些难题。他们开发的新方法将Ag₂Te量子点薄膜的缺陷降至极低水平,并特别采用硝酸银后处理策略,显著优化了器件性能。

其成果令人瞩目,较之前记录实现了大幅提升

  • 极低的暗电流密度:< 500 nA/cm²,有效降低了噪声。
  • 高外量子效率(EQE):在1400纳米波长处高达30%,意味着光子到电子的转换效率非常高。
  • 超宽线性动态范围:> 150 dB,能够捕捉高对比度的复杂场景。
  • 超快时间响应:快至25纳秒,足以满足高速、高精度激光雷达测距的要求。

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:首个无重金属量子点激光雷达

基于这项突破,研究团队构建了首个基于RoHS合规(无重金属)胶体量子点的概念验证型SWIR激光雷达系统。实验演示表明,该系统成功实现了超过10米距离的精确测量,并达到了分米级的分辨率。这证明了Ag₂Te量子点光电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。

迈向未来的消费级应用

这项发表在《先进材料》上的研究,标志着环保型SWIR光电探测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它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性能、低成本、无毒的SWIR传感解决方案,更首次将其与激光雷达这一关键应用紧密结合。

未来,研究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器件在真实环境下的稳定性、响应速度和量子效率。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,我们有望很快看到由无毒量子点驱动的SWIR传感器和激光雷达走出实验室,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、消费电子产品、工业监控和环境传感中,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安全、更智能的未来。

 
上一页:暂无信息
下一页: 5G天线与射频微波交流会 | 康普携合作伙伴苏州启道展出行业领先产品和解决方案 返回>>